制氫工藝是實現氫能源應用的基礎,根據原料和方法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主要制氫方式及分類
化石燃料制氫(灰氫/藍氫)
煤制氫:通過煤氣化反應生成含有氫氣的混合氣體,然后經過水煤氣變換反應和提純步驟獲得純凈氫氣。此過程雖然碳排放量大,但由于技術成熟,在我國中小型合成氨廠中被廣泛采用。
天然氣制氫:以甲烷為主要原料,通過蒸汽重整反應(通常在700–900℃溫度下進行)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并進一步通過變換反應提高氫氣產量。全球約95%的灰氫生產采用這種方法,盡管其碳排放顯著但成本相對較低。
藍氫升級:在傳統化石燃料制氫的基礎上結合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實現較低的碳足跡。這是向更清潔氫能過渡階段的重要技術。
電解水制氫(綠氫)
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來分解水分子生成氫氣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H_2O(l) \rightarrow 2H_2(g) + O_2(g)\]。該方法實現了零碳排放,不過當前由于依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和規模問題,綠氫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
其他方式
生物質制氫:通過生物質氣化或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產生氫氣。雖然原料具有可再生性,但目前技術尚未完全成熟。
太陽能直接制氫:包括光催化和熱化學循環兩種途徑直接從水中制氫,這些方法仍處于實驗研究階段。
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對低碳環保要求的提高,綠氫被視為未來的發展核心方向。同時,技術創新也在不斷推進,例如中國科學院開發的超長壽命高效制氫技術,提高了電解水效率并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
應用與經濟性
氫能在工業領域如煉鋼、合成氨等方面的應用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高碳生產工藝;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漸普及,使用氫氣作為車用燃料的成本大約比汽油低50%,并且氫氣泄漏后迅速擴散,燃燒產物僅為水,顯示出優于傳統燃料的安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