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符合全球趨勢
12月5日,氣象局發布了第13期《溫室氣體公報》,詳細報告了最新的溫室氣體監測數據。
根據公報,2023年區域大氣本底站觀測到的二氧化碳(CO?)和甲烷(CH?)濃度相較于2022年繼續呈增加趨勢,與全球同期增量相當,但略低于近十年的平均增幅。
關鍵數據點
二氧化碳: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觀測到的2023年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為421.4±0.1ppm,相比2022年增加了2.3ppm,略低于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量。
甲烷:2023年的甲烷年平均濃度為1986±0.6ppb,比前一年增加了8ppb。
氧化亞氮:2023年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為337.3±0.1ppb,較2022年增加了0.8ppb。
這些數值均低于全球同期增量,顯示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擴展觀測網絡
氣象局計劃在重要的地市級以上城市及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地區開展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以增強對地方層面溫室氣體變化的理解和支持“雙碳”戰略的實施。
截至目前,溫室氣體觀測網已包含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1個境外大氣本底站、7個區域大氣本底站、10個大氣本底試驗站以及120個高精度溫室氣體站,形成了全面的溫室氣體觀測體系。
南極中山站業務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南極日當天,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南極中山大氣本底站正式開始業務運行,標志著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展望未來
“十四五”期間,氣象局將進一步擴大溫室氣體觀測網絡,在16個氣候關鍵觀測區增設10個大氣本底觀測試驗站,并將120個高精度溫室氣體站納入“溫室氣體觀測網”。
此外,這些觀測數據將被整合進氣象局的區域公里尺度碳源和碳匯同化反演系統(CCMVSR),以提供更精確的碳循環分析和預測。
通過上述舉措,氣象局致力于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助力實現國家的“雙碳”目標。